新基建提出后,中国机器人行业崛起正当时!
发布时间 : 2020-04-16
“新基建”是有时代烙印的,如果说20年前中国经济的“新基建”是铁路、公路、桥梁的话,那么,未来20年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则是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消费升级领域基础设施。与“新基建”对比,“老基建”在部分地区尤其人口流出地区已经过剩,再投资劳民伤财。而这些领域是兼顾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长期增加有效供给的最佳结合点,是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的大国重器。
针对于此,就新基建这个主题,与机器人各行业领域内的投资人、企业家进行了深度对话并整理成文,试图解答新基建对于机器人行业带来的影响,他们的观点,或许也能带给行内外关注新基建的人们以更多思考。
本篇文章整理自我们就新基建主题与资深分析师孟鹏飞的一次对话。
记者:目前国家把新基建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一名对机器人行业颇有研究的资深投资者,从宏观上来讲,您认为“新基建”会对我国整个机器人产业,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孟鹏飞:从宏观方向来看,我们对新基建的政策非常看好。首先出台政策的时间正好处于因为受到全球疫情的影响,大家对于整体的经济形势并不乐观,这时候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无疑是对于中国经济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拉动和促进作用,以更好应对危机。其次新基建和老基建的区别在于更进一步,其核心在于数字硬件和高科技,而数字硬件包括了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行业,这与机器人行业息息相关。
众所周知的是,一个行业的发展往往受到需求和政策驱动,尤其在投资早期阶段,政策对于企业成长的早期,相比需求推动作用往往更强,因此新基建政策的出台,无疑无形间能对于机器人行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反过来而言,疫情在不断扩善到结束的过程过后,在这种情况下生存下来的企业,多方面的宣传和政策推进,也会加速下游制造企业自动化转型的过程。例如央视新闻在疫情期间对于例如三一重工和abb等企业都有报道,无疑释放了一个明显信号,对机器人行业的引导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而对于投资企业则能起到风向标作用,引导游离资本去投资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相关企业也会有动力,会更愿意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投入。
就具体领域来说,新基建的提出对疫情过后的机器人企业发展也会带来新的市场空间。因为目前中国新基建应用最为显着也最是超前的,主要在于5G和新能源2个方面。在5G建设的过程中,持续性极强且对于基础硬件需求较大的无疑是基站的建设,拆分开来则是基站建设中有类似天线、滤波器等设备的大量需求。例如就目前对于5G的铺设量建设规划来看,基站的建设在2020年以后将会呈现爆发式增长,2021年需要在2020年的基础上翻一倍,庞大的产能需求会有大量的设备转型,这时候就需要自动化流程完成。
从市场竞争上来看,在原先,机器人的主要市场是汽车行业,但市面上的主流汽车主机厂往往来自欧美,其在用途和工艺上能比机器人企业更懂机器人,同时其标准制定非常完善,机器人只是作为对汽车产线的补充部分,更强调工艺等因素,同时国产因为对部分核心工艺和专利的缺乏往往难以正面竞争。
相对比而言,5G通讯引领发展的3C电子等行业因为是新兴市场,终端用户对于机器人怎么使用的工艺都不怎么关注,对产品要求不那么高,在大多数场景下,更多提出需求让机器人企业解决,对于工艺的专业性的要求并不高,这弱化了机器人在品牌、工艺等方面的优势因素,为国产机器人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在工艺上,新能源充电桩的加工工艺难度并不高,例如钣金折弯,钣金加工机对于要求不高的工艺,机器人都能更快更好的完成。数控折弯机作为产线的重要部分,往往作为主体寻找机器人进行匹配和定制,但外资大多没有提供类似服务,国产例如埃斯顿等企业却对此做的不错,中国的机器人企业在这种新兴场景下拥有了更多的机会。
在投资方向上,新基建也将带来转变。原先2015年国家补贴,导致了机器人行业粗制滥造的情况发生,但如今在疫情和整体经济下滑的危机下,原先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正在被洗牌,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如果不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其实并不大。
新基建具体到产业政策上,在未来大方向的投资无疑会引导转变向技术,投资开始出现由量到质的转变,无论是上中下游,接下来的补贴会更倾向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政策更加偏向补贴到细分领域的龙头,另一方面补贴会以技术为标准,对于核心技术进行针对性补贴。类似埃斯顿、众为兴、卡诺普等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会更加聚集。投资过热到冷淡,系统集成的优势会逐渐丧失,洗牌过程中,有工控,控制等核心技术的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比较大。
记者:政策以龙头效应引导使得产业马太效应出现后,新兴企业、小企业的机会会在哪呢?
孟鹏飞:毋庸置疑,新兴企业机会依然存在,其关键是找到某一细分领域的发展机遇点。我们很清楚可以看到,目前如此多的行业,但仅七八个领域机器人能够进入。但首先需要今年需要活下来。
在方向上,例如特种机器人就是一个很好的思路。新基建中,特高压是非常关键的点,这其中带电作业机器人,特高压巡检机器人都大有可为,国家电网都表示在进行相关研究,已经逐渐形成风口,市场空间非常大。因为国家电网的运营模式往往是将每个省的业务分为了总报和分包,市场因此存在一定割裂,在每个省的电网监测板块业务都独立需要企业涉足。据预测国家电网下一个省的特种机器人市场都能够养活一家企业,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是南京亿嘉和,该公司90%在江苏,目前只是占据了江苏省的市场就形成了上市公司的规模,其产品还仅仅主要是室内的检测机器人,可见该领域未来的市场广阔性。
记者:新基建将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列入其中,这两个领域中国的优势并不大, 发展这两个方向对于本土机器人企业是利大于弊吗?对行业来说这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
新基建明确提出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2个方向,工业互联网即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在原先,中小型企业进行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改造受到高端装备制造的制约,难度很大,成本也非常高,主要在于数控设备的成本高昂。而工业机器人发展后,因为机器人自带操作系统,能成为工业环节中一个非常好的连接节点,机器人的成本逐渐降低,在很多产线上,让机器人替代工人的性价比逐渐提升,使得更多企业进行工业互联网转型升级成为可能。
国家在2015年以来,通过补贴和政策拉动进行的早期前置市场布局和产业引导,使得国产机器人在成本和模块化业务方面逐渐形成的竞争力优势开始高于外资品牌。同时,国产机器人在定制化和服务方面的传统优势使得国产机器人企业更加灵活,这会成为中国工业产业发展的优势。但目前推广工业互联网的落地难点在于,大多数企业还没有为软件付费的习惯,很多中小企业的客户对于软件使用的意愿较低,同时对于工业互联网的标准缺乏使得企业客户对其认知不足,在模糊需求为导向的企业下,集成商的软件产品目前容易使得客户造成产品价格和性能方面的认知差异,只有少部分头部企业愿意进行投资建设。
对服务机器人企业来说的优势和机遇在于,疫情下就逐渐发现,无人配送是一个投资的风口,加上人口老年化,发展服务机器人是必然的。但未来的落地还需要时间,其难点在于走不出单一的场景,服务机器人往往必须固定在校园和小区的范围内,很难进行上路,而无法上路则必然导致盈利模式受限。例如服务机器人想要进入快递等行业,无人车想要实现快速配送,必须先完成中高速上路,但这往往会受到城市规划、社会伦理,法律道德等多方面的条件制约,同时其多方面的成本也难以降低。这使得机器人的无人配送是一个长的方向,短时间仍然只是风口。
对于服务机器人,目前只是在单一酒店等场景的配送在技术上毫无问题,发展趋势非常明显,但成本等问题还是有待解决,同时效率、不够柔性化等问题也存在,这制约了服务机器人的使用场景。但不得不承认服务机器人的市场容量还是非常大,按照能够入驻的酒店数量算起来,目前服务机器人的铺设量还是九牛一毛,未来的进步趋势还是逐渐往前走,擎朗科技、云迹科技等企业能起到带头作用的话,未来服务机器人市场必然火爆。
记者:当前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方向的领域比较多,新基建提出后,您预计对机器人行业投资风口会转向哪呢?
孟鹏飞:5G推出后逐渐开始重视软件板块的投资,例如MAS系统,数据打通的基础设施架构企业都值得关注。在新基建时代下,设备和设备之间的内部设备通信PLC控制会是企业核心。因为站在工业整体产线来看,不同工业设备的通信是必须要实现的问题,这原先是个锦上添花的需求,但在国家政策补贴之后,很多企业愿意主动进行投资研发。因为机器人在工业互联网只是其中非常小的点,要想真正实现需要是一个整体的项目设计和实施。
记者:新基建提出来后,您觉得哪些类型的企业会更有优势?哪些细分领域的企业更具超车机会?
孟鹏飞:还是应该关注新基建重点的下游和细分行业,相对于较为完善的汽车行业庞大产业链,目前仍然有非常多的下游产业潜力巨大。难点在于部分行业的投报比太低,解决的问题也有限,需要企业愿意花时间去做。今年之内政府可能有新基建针对行业项目进行的补贴,那时或许会出现一批新兴企业。
记者:从投资人的角度,您对机器人企业有什么建议?
孟鹏飞:选好下游,不要盲目扩张。新基建提出来后,国产机器人的优势已经慢慢体现出来,龙头企业在通过海外收购逐渐消化掉缺失的技术和专利后,下一步对于海外市场的关注度应该适当降低,从技术上做好工艺部分,开拓和完善行业领域,才更能在下一波浪潮中生存。这其中掌握核心零部件、核心控制技术的企业,例如众为兴、汇川、埃斯顿等都值得关注。